教授(研究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研究员) > 正文
何山
发布时间: 2025-02-20 17: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个人简介

何山,男,汉族,四川仪陇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5-2016年)。2004—2010年,师从毛远明教授研习碑刻文献整理与碑刻语言文字研究,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07月起,先后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古代汉语》。

研究生课程:《碑刻语言文字研究》《近代汉字研究》《出土文献研读

(汉—唐石刻)》。

三、研究方向和领域

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碑刻语言文字研究、近代汉字研究。

四、科研简况

 (一)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及新见字字形谱”(15BYY115)。

2.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汉魏六朝碑刻文字通例研究暨字形全谱编撰”(22VJXG059

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宋辽金元墓志纂注”(11YJC870007)。

4.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六朝至宋碑刻研究”(22JHQ084)。

5.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石刻文字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石刻文献文字技术处理”(GAPP-ZDKJ-ZK/08)。

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石刻文献著录总目”(19ZDA288)子课题“明清石刻目”

7.重庆市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辽金元墓志复音词研究”(2012YBWX088)。

8.重庆市语言文字重点科研项目“五代碑刻字形全谱及俗字源流演变研究”(yyk22102)。

(二)代表著述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的构件“口”,《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1辑。

词语札记两题,《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皃”的俗变考察,《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

汉魏六朝碑刻补正史书举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汉魏六朝碑刻所见撰文人及其碑铭辑考,(韩)《东亚文献研究》2011年第1辑。

略论利用碑刻文献进行跨学科研究,《殷都学刊》2012年第2期。

新时期碑刻著录中的人名问题,(韩)《东亚文献研究》2013年第2辑。

汉字的书写理据及汉字理据的二层划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碑刻合文考释两题,《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1112日第14版。

碑刻注音材料浅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3期。

《说文偏旁字源》研究,《辞书研究》20164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

碑拓剪裱本书籍编纂出版及流传探究,《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第7期。

六朝石刻异体字例释,《中国文字研究》2017年第1辑。

关于汉字形近字的几个问题,(韩)《汉字研究》2018年第1期。

《陕西新见隋朝墓志》录文斠读,《励耘语言学刊》2019年第1辑。

宋辽金碑志文字校读札记,《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2019年第2

流散碑志文献整理的典范之作,《中华读书报》(中央级),202041日第16

唐代碑志俗字考释十五题,《中国文字研究》2021年第1辑。

隋唐碑刻疑难字考释十题,《励耘语言学刊》2021年第1辑。

新见隋代碑刻校读举正,《近代汉字研究》2022年第1辑。

新见隋唐墓志俗字例释,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2023年第2辑。

六朝至唐墓志疑难字考释十二题,《励耘语言学刊》2023年第2辑。

“澣”“浣”字形源流与职用关系综合考察,《汉语史研究集刊》2023年第2辑。

碑刻“班/斑”俗字源流考察及误释误混探析,《中国语文》2024年第2期。

清代石刻文献概述与研究前瞻,(韩)《东亚文献研究》2025年第1辑。

五、获奖

20126月,《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8年,获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4年,论文《“澣”“浣”字形源流与职用关系综合考察》获重庆市第三届语言文字论文评选高教组一等奖。

六、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3524618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