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利君
一、个人简介
曾利君,女,汉族,生于1965年,重庆合川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1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5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2005—2025年,担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二、主讲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专题
三、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9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魔幻叙事”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201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尔克斯在中国(2009)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9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魔幻叙事研究(2014)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汉译传播与接受研究(2007)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新世纪“新志怪”小说研究(202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中国当代小说与古代文学传统(2019)
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2010)
五、学术著作
《魔幻叙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人民出版社2017。
《马尔克斯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汉译传播与接受》,中华书局2011。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六、主要论文
《魔幻叙事与儒家文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一个侧面的考察》,《后学衡》第六辑,2023年1月。
《在传统文学资源中掘进——21世纪小说与<诗经>的对话》,《当代文坛》2022年第5期。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地主形象构型》,《后学衡》第四辑,2021年10月。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阿来研究》(第14辑),2021年6月。
《老舍作品的科学叙事与“五四”精神》,《后学衡》第三辑,2021年4月。
《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山海风”——<山海经>与新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想象》,《文学评论》2019年第6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论点摘编”。
《论阿来小说创作的国家认同及其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新时期小说“魔幻叙事”的道家文化内涵》,《西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新时期小说的“魔幻叙事”与古代文学传统》,《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2辑,2017年11月。
《新时期小说魔幻叙事中的“异境”想象与建构》,《西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新时期小说“魔幻叙事”的文化开掘及其意义》,《福建论坛》2016年第7期。
《权力规训的场所与人性展览的舞台——论阿来小说中的“广场”》,《阿来研究》(第4辑),2016年5月。
《论阿来< 瞻对>的“非虚构”历史叙事》,《阿来研究》(第2辑),2015年5月。
《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福建论坛》2014年第6期。
《论50—60年代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红色经典小说人物建构的修辞策略及其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巫文化与中国新时期小说》,《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悖论与突围》,《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3期。
《藏族视界与族别意识下的文学书写——< 尘埃落定>再解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1辑,2012年11月。
《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在褒贬中成长》,《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马尔克斯症候”》,《重庆评论》2011年第3期。
《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讲、说、论三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1期。
《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两大本土化策略》,《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现当代文学多媒体教学的效能、偏向及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
《论<百年孤独>的中国化阐释》,《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试论新时期小说的民俗描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百年孤独>的中国接受与本土化策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相同时代语境下的不同文学表达——文革时期的“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魔幻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神秘想像与叙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论莫言的感觉与魔幻》,《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异质文明对话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5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03年10期转载。
《论“新笔记小说”的现代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新笔记小说”谈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文学史写作中的政治化偏向与新的文学史观的确立》,《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5期转载。
《世纪末的女性言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论“新笔记小说”的传统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2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6期转载。
《永恒的追求——20世纪中国戏剧对婚恋问题的探讨》,《戏剧文学》2000年第7期。
《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 生死场>等作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2期。
《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香港女性文学创作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女性婚恋心态面面观——张欣小说的一种解读》,《当代文坛》1998年6期。
七、主要学术职务与社会职务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
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八、电子邮箱
zenglj@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