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 “翻译文学与民族国家文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1-20 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1月19日,“翻译文学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在文学院308教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文学院李永东教授主持,中国新诗研究所熊辉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文学院40余位研究生共同参与。

熊辉教授主要围绕“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新诗)的关系”展开讲解。熊辉教授首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梳理了中西方翻译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西方的翻译文学研究起步较早,代表学者有巴斯奈特、梵蒂根、勒菲弗尔。而中国的翻译文学研究则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天振的《译介学》、曹顺庆的《比较文学论》、王宁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刘禾的《跨语际实践》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了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熊辉教授认为,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尤其是新诗之间存在着同质、影响和互动三种关系。文学翻译也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字里行间暗含着译者的创作个性,同一部作品经不同译者的手也会表现出别样的韵味和风格。对于很多作家来说,翻译也常常是他们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熊辉教授提出,五四时期诸多新文学家都曾受到外国诗人的影响,他们都经历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种吸收和转换推动了新诗在内容、体式和表现手法上的丰富和发展,如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李金发和象征主义诗歌等。接着,熊辉教授以朱自清、徐志摩、余光中为例就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互动问题做了探讨,认为很多文学家既是诗人也是诗歌翻译者,他们往往是创作与翻译同步进行,善于在两种语言的交流碰撞中感受文学、文化的内生动力。最后,熊辉教授强调翻译文学也具有创造性的成分,从国别归属来看,它应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域外文学的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翻译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

在交流讨论环节,熊辉教授针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做了耐心解答。

活动最后,李永东教授对本次沙龙活动做了精彩点评。李永东教授认为熊辉教授从同质到影响再到互动的系统讲解带来了一场翻译文学的知识盛宴,这主要得益于熊辉教授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学术素养。李永东教授强调从事文学研究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完备的知识体系,翻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应予以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