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日就月将“古代文学工作坊第七次读书会在文学院308室如期举行。此次读书会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文学院黄大宏老师亲临现场并担任主讲人。活动伊始,黄大宏老师从研究的源起、问题的提出、思路与细节三个方面对《李德裕< 周秦行纪论>与古代小说政治批评的产生》这一文本的写作过程与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研究源起,黄老师首先对牛李党争事件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大致梳理,并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周秦行纪》与《周秦行纪论》的背景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关于问题的提出,黄老师提到他在该论文写作前便注意到唐代小说的评论行为,例如《唐传奇》结尾的“赞语”等,因此他将小说评论的基本问题放到学科视野中去,结合《周秦行纪论》的党争背景,从政治角度去挖掘其内在的政治评论性质,并将其定性为意在政治批评的小说理论文本。政治批评,这既是问题所在,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关于论文写作的思路与细节,黄老师提到了三个部分:一是理顺《周秦行纪》与《周秦行纪论》的关系以及后者的目的;二是集中于阐述《周秦行纪论》的批评核心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三是对《周秦行纪论》的作者问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作出新的阐释、论证。
引谈人牟越同学提出了一些观点: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周秦行记》与《周秦行记论》的互文性关系,首论小说本身的独特性质与行纪论的持论目的,将《毛诗序》与《孟子》中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诗言志”、知人论世与《行纪论》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图、倾陷目的的写法进行对照,鲜明凸显了李徳裕作《行记论》的动机。论文第二部分直接提出小说评论的定义,用《裴启语林》与《读韩愈< 毛颖传>后题》两个反例引出《行纪论》的评论性质与典型意义,涉及作家、作品、思想、评论动机研究等几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对《行记论》的作者归属问题进行考证,举出正反两种观点,再引文献资料细加考证。全文引证丰富,值得注意的是黄老师以辩证的思维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具有说服力;在文中经常采用首先、其次等对观点进行总结,条分缕析,使论文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在讨论问题、提出观点时常常追根溯源,纵向为读者梳理。
有几个疑问,第二部分关于小说评论定义的提出,是否可以直接这样提出,需不需要先做一个讨论?第三部分对于《行纪论》作者归属问题的讨论,是否可以作为论文第一部分呈现呢?原因是第三部分论证《行记论》为李徳裕所做,但第一二部分已经默认将他作为《行纪论》作者,这样一来会不会影响论文的合理性?黄老师在文中引用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我们自己在论文写作前怎样才能查找、筛选出所需要的资料呢?
引谈人吴佳晋同学对论文有几点见解:第一,这篇论文是以李德裕的《周秦行纪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古代小说政治批评的相关问题。整个论文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开端就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三个部分的组织安排重点突出,阅读的时候就会感觉思路清晰。不仅多方引证,而且针对不同的观点、看法,逐一考证,条分缕析,尤其在第三部分讨论《周秦行纪论》的作者问题的论述上,黄老师详细列出了质疑李德裕作者身份的几种观点,然后逐条进行分析,不是全盘否定他人的观点,而是很客观的指出其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没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故作惊人语。所以这种论述的逻辑性和思考的缜密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第二,在阅读论文的时候,黄老师指出《周秦行纪论》正是因为其政治构陷倾向太过于强烈,导致其小说评论性质长期被遮蔽。这让我想到自己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也常常是一种“老生常谈”的姿态,难以抛开惯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从其他视角来关注作家的文学创作,这也就导致我的读和写最后总是难以取得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关于《读韩愈所著< 毛颖传>后题》的这个作为对比论证的例子,我在看完这一段的分析和《毛颖传》之后,觉得还是难以完全认同《毛颖传》不是小说。但在阅读了所引文献中张智炳《新时期以来韩愈< 毛颖传>研究述论》后,似乎明白了《毛颖传》和同时期的传奇小说的不同之处,相比于同时期的唐传奇写作,《毛颖传》在描写那些事件的时候更接近与史传的记述方式,简练概括。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对“未尝离事而言理”做出更具体的分析。
第四,论文结尾部分:“即使《行记论》的作者无名,也无妨其作为古代小说政治批评事实起点的历史地位。”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是意在强调《周秦行纪论》在古代小说政治批评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但在第三部分总体论述《周秦行纪论》作者应为李德裕无疑的前提下,似乎有些不妥。
孙舒萌同学也提出几点疑惑,文章的题目是《李德裕〈周秦行纪论〉与古代小说政治批评的产生》,既然标题已经明确了《周秦行纪论》的作者是李德裕,文章第三部分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论证作者问题,这样会不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认为行纪论已经是李德裕写的了,既然要谈论作者问题,那标题加上“李德裕”是否不妥?
在同学们各自提出困惑后,黄老师一一进行解答。黄老师指出,李德裕是《周秦行记论》的作者,基本是一个共识,因此在前两部分直接将其作为定论来讨论是没有问题的,而第三部分再次对其进行论证,是对整篇论文的补充。关于小说评论的定义,也是一种通用的概念。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 毛颖传>后题》有学者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初涉及小说创作理论的专论”,本人持不同意见,在论文中也从前提和内容两方面否定了《< 毛颖传>后题》作为小说评论的性质,并进一步指出,相比较而言,《行记论》的评论性质和意义是典型而明确的。黄老师论文中体现出的逻辑性与精密性以及行文的流畅、用词的准确令现场同学深深折服。
讨论会最后,黄大宏、黄湘金、刘洁三位老师还将本次读书会提升到了宏观层面,就古代文学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不仅使在场同学领略到了老师们的风采,也为本次读书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