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视觉文化工作坊第四次活动纪要:福柯论绘画
发布时间: 2019-03-19 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9年3月17日,视觉文化工作坊在文学院304室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福柯论绘画”,由201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杜书颖担任主讲,由工作坊的其他成员们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见解,而后由肖伟胜老师辅以解析和进一步阐发。

杜书颖主要以福柯的《词与物》和《这不是一只烟斗》为基础文本,提出了“相似”和“仿效”等关键词。她不仅从汉语译文回溯到原书中的用词,区分了两本书中的“仿效”,还梳理了福柯与马格利特在书信、著作和画作中存有的对“相似”和“仿效”的争论,以及“相似性”逻辑在西方思想史和绘画史中的演变。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精细的文本分析,杜书颖还对《这不是一只烟斗》的中心议题,即马格利特画作背后的生成逻辑,进行了讲解。她在讲解中,顺应福柯的思路,分析文字与图像如何以各自的“准确性”构成两个分离的体系,认为马格利特画作中的“准确性”并不意味着确认,而是同保罗·克利和康定斯基画作中的抽象性一样,对传统的“相似性”逻辑造成了冲击,从而使得画作既不确认也不再现任何东西,成了一种没有参照物的“仿效”。最后,杜书颖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提出疑问:福柯的“仿效”和鲍德里亚的“拟像”在内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为什么前者的态度积极而后者的态度较为消极?

杜书颖的整个讲述过程有条不紊,所讲内容既丰富又有深度,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而对于她的疑问,钟婷婷等同学进行了侧面分析,肖老师则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解答。肖老师认为“仿效”和“拟像”确实类同,但它们是福柯和鲍德里亚从不同角度思考后得出来的观点,也就是说,“仿效”和“拟像”处在不同的语境。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肖老师以语言的使用为例,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仿效”和“拟像”也是如此,虽然都包含基于差异的复制和无限增多等特征,但如果把这些特征抽离出它们所在的语境,那这些概念本身就会失去生命力,就像孤立的、没有被派上用场的单词一样,只具有僵死的含义,所以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有必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去思考。对杜书颖前面所谈的内容,肖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还向大家强调了对自我指涉等现代思维方式的了解和培养。

本次活动在主题上有趣味性,在内容上有深刻性,活动过程以讲解分析为主,虽然成员间的讨论热度不及前几次活动,但是学术理论性有明显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