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日就月将”工作坊第四次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 2019-01-02 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8年12月22日,文学院308室终于迎来“日就月将”工作坊的第四次活动,这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活动。本次读书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2014级博士何素婷学姐,由她向大家报告论文《明末清初南京“竟陵馀响”——以顾梦游、邢昉为中心》。17级硕士刘建华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严娇与叶梦圆任评议人。

何素婷首先对论文作了一个大致的介绍,着重讲述了其写作过程。这篇论文是硕士论文的一个延伸。在准备阶段,先是从各种传记、序跋、年谱收集资料,对人物进行全面的梳理,而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困难是如何理解、定位顾梦游的部分诗文。

评议人严娇是古代文学专业17级的硕士。她称“评议”是一件不大容易做好的事情,这意味着你先要领受作者的观点,从作者的立场去看她是怎么思考和阐述问题的,然后跳脱出来反观整个过程及其细部。在具体评议中,她谈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清代诗评家将顾、邢二人诗风归为学习中晚唐而不是其他,至少也说明二人诗风与中晚唐格调确有相通之处,或者竟陵诗风与中晚唐诗风有其相通之处,这是需要细致考察的。其次,对于《谷口山房诗集旧序》这段引文,作者的分析抓到了一个重点,也就是要“立虚”,但是并没有阐述他回答友人提出的“何以立”一问的内容,这与后文提到的顾梦游虚实论所以能对竟陵“精神论”实现超越密切相关,如果能在引文这里就补充“何以立”的内容,相信前后衔接会更好。再次,论文最后分析“竟陵诗风”延续原因时,所谈诸面都涉及时代对人的影响,分点不是很明朗。是否可以按作者文中透露出来的观点,直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竟陵诗风本身的特点,两方面之间有一种向心力使得它们可以自然地契合,从而说明“竟陵诗风”得以延续的原因。最后,对于论文89页的小标题——神韵论与“竟陵蜕变”的拟定,她有一些不解。竟陵诗论之蜕变,按作者的意思,应该主要指顾邢二人用“虚实论”将竟陵从精神孤峰拉回了诗歌创作本身,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而神韵论主要指“味外味”,依然是注重精神层面,更接近钟谭的诗论,那又何以说明蜕变呢?

第二次评议人、推免生叶梦圆谈了自己的直观感受:第一,文章层次、结构非常清晰,作者注重文章内部章节的起承转合。第二,文章问题意识强。第三,文章材料驾驭能力强,行文细腻。她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困惑:关于文章最后一部分“‘怜余者’的自我书写和选择”,她认为以为应当对“怜余者”这个名词稍作解释。原因有二:一,“怜余者”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虽然有迹可循,比如隋朝杨素的诗《赠薛播州》中就有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不过这个词似乎并没有成为固定说法。二,素婷博士或许是受到现当代作家郁达夫的影响,借鉴了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说法。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学形象,通常指忧郁、软弱、孤苦、自卑的多余人。这个形象的内涵与竟陵派诗人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但是本质上不一样的。如果不对“怜余者”另作说明的话,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将二者混同可以用脚注的形式适当解释。她的疑惑是关于最后一页的这句话——“就像假如清朝不打断晚明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而中国很有可能较早地进入与西方大致同步的社会演进一样,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打断了竟陵诗学的传播和推进,中国古代诗学的近代进程或将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她对这个假定持保留态度。原因有二:其一,明代从台阁体、前后七子、唐宋派到公安派、竟陵派,诗风几度转变,其变化频率之高为前代所莫及。如果清朝没有推翻明朝,竟陵诗风或许也不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其二,从竟陵诗风进入清朝的情况来看,处于社会边缘的易代文人成为了竟陵馀响的创作主体。从这个角度讲,明清易代在客观上反而推动了竟陵诗风的进一步发展。

黄玉是2017级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方向的研究生。她留意到,作者在研究非知名作家时时所使用的方法,比如将对大家的评论运用在小众文人之上,以分析其与大家的承接关系,对此黄玉同学颇受启发。关于论文中的一小节“清老诗风与‘竟陵旨趣’她提出疑惑:为何分析顾邢两人诗风时只举了顾梦游的例子?何素婷对此作出解答:首先是碍于篇幅的限制,其次是与下一节联系起来在两人之间各有侧重,并且该节的文首也有作说明。

除此之外,18级元明清方向研究生袁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怎么样界定某人属于一个文学流派的追随者?通过结社还是他的文学主张?报告人何素婷也对她的问题进行了解答。18级元明清方向研究生杨媛媛认为自己在此次活动中获益良多,尤其是作者的自我举证方式。她还询问了关于资料收集方面的方法。18级魏晋风向研究生冯春雨认为这篇论文是以竟陵派的二代追随者顾梦游和邢昉为中心,但是读完之后感觉整篇论文却主要侧重于顾梦游的诗歌分析,为什么对邢昉的分析很少,这是因为邢昉的作品本来就少还是因为其诗歌涉及竟陵派的内容不多,或者其他原因?16级本科生别茜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竟陵诗风相比于唐代的空灵诗风更接近于现代诗,更能体现诗歌的纯诗化与去功利化?何素婷针对以上问题都作出相应解答。

相比工作坊之前的活动,本次读书会由于文本作者何素婷博士的亲自到场、现身说法而显得更加精彩。大家纷纷向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何素婷博士也都一一予以耐心解答。活动最后,她还传授了学术写作中从收集资料到行文立论的方法。大家都在此次活动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