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动态 > 正文
文学院举办含弘学子讲堂之“文史启智·知行致远:学术赋能职业发展”主题分享会
发布时间: 2025-04-17 11:4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412日下午,文学院含弘学子讲堂之“文史启智·知行致远:学术赋能职业发展”主题分享会在30412教室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文学院研究生会、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

本次主题分享会的主讲人分别是文学院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汪鹏、文学院2023级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润超、文学院2024级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侯丽萍、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3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林叶灵、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4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佳豪。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1级、2022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汪鹏以《灵魂何处安放?——AI时代人文学科的生存焦虑及转型路径》为分享主题,指出AI技术正重构学术就业生态,给人文学科就业带来时代阵痛。针对此,他建议人文学者:发挥学科弹性优势,积极接纳新事物;培养全局视野,提升跨学科与人文技术素养;做好心理调适,以更积极平和心态应对挑战,实现就业途径转型。

王润超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探讨了新时代电影行业困境下学术创新与制片管理的双向赋能关系。她强调,电影制作的核心理念在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针对新时代电影行业所面临的专业知识与产业实践脱节问题,其破局关键在于以学术研究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学术理论与就业实践的双向驱动机制,建立学术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侯丽萍分享的主题为《科技赋能书法的新职业机会——基于风格迁移技术的名家字库设计》。她指出,以图像风格迁移技术为例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开辟了书法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道路,还拓展了相关从事者的职业机会,为书家与书学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积极拥抱科技赋能,正是新背景下书法研究者提高职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通过剖析行业动态与实践案例,林叶灵从文史思维的实践应用、结合路径以及发展趋势三个维度探讨了人文学科如何赋能职场这一问题,为文科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提供了实践思路。她表示,在跨学科融合成为职场新趋势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者应积极挖掘文科思维的潜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转化中,将其重塑为个人独一无二的职场竞争力。

刘家豪探讨了“依法治国”视域下文秘工作要求提升对文科生择业就业影响的前景分析。他强调,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公文写作作为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载体,是人文学科发挥优势的重要领域。如何在写作实践中精准把握内容与形式、地方与中央的“度”,是适应新时代文秘工作要求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就业者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关键。

至此,文学院含弘学子讲堂之“文史启智·知行致远:学术赋能职业发展”主题分享会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