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动态 > 正文
文学院举办第二十八期研究生“吴宓读书会”读书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1-03 18:4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031日下午,文学院第二十八期研究生“吴宓读书会”读书交流活动在西南大学李园阅见书店举办。本期读书会主题为“生命的诗意答案:跨文化视域下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学院五位老师围绕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展开分享,从多学科视角带领同学们思考和探讨“轻”与“重”的命题,并以“爱”与“欲”为核心对小说进行深度解读。

活动伊始,主持人隆重介绍了到场的五位老师,他们分别是杨晓河老师、郑邦宏老师、董宪臣老师、郭帅老师、付佳奥老师,主持人代表全体参会同学对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此次读书交流活动的主题。

杨晓河老师首先抛出疑问,引导同学们思考书名的两种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哪个更为准确。同学们畅所欲言后,杨晓河老师指出这两种翻译其实都不是米兰·昆德拉的本意,他提到,“昆德拉本人是将其定位成一部爱情小说,他以文学家而非哲学家的身份去看待‘存在’”。随后,在界定爱的核心概念时,杨晓河老师着重区分了“挚爱”和“欲爱”这两种核心爱情主题,并对小说中的“爱”下了三种定义。

郑邦宏老师对杨晓河老师的发言表示高度赞同。同时,指出学术评价不应仅以发表论文数量为标准,他鼓励同学们能够基于个人兴趣去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不被单一的学术衡量标准所束缚。

董宪臣老师分享了三次阅读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不同体验,指出经典作品随着会随着读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常读常新。在他看来,“轻”与“重”其实是人生选择的命题,选择“轻”可能会带来当下的从容,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容易陷入虚无感与漂泊感;选择“重”虽会让人忙碌奔波,却能获得生命的厚重感。同时,董宪臣老师结合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进一步阐释如何平衡“轻”与“重”,他认为应该怀着一颗出世的心多做一些入世的事,以此实现二者的平衡。

郭帅老师呼应杨晓河老师“爱与欲”的主题,继续深度延伸。他首先对比了动物与人类的生存逻辑,指出欲望失控是人类文明的潜在威胁,而“爱”是克制欲望的唯一途径。接着,郭帅老师回归到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文本中,他认为这部小说就是讲“爱”的小说。“托马斯周旋于多个女性之间,他是一个被欲望占据的人,特蕾莎的主动追求让托马斯渐渐感到了被需要。在托马斯身上,“爱”逐渐地在追赶和平衡欲望,但并没有超越欲望。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萨比娜,她热爱美、热爱自由,与托马斯一直保持着性的关系,但在她身上唯独缺少爱情。因此,在“爱”里面她也是一个悲剧。”最后,郭帅老师以“爱之轻”呼应小说标题,指出“爱”的特质是难以捉摸,接近虚无,但却是人类对抗欲望、延续文明的关键。这也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深刻内涵,即因爱太珍贵、太易失去,才成为生命中最沉重的牵挂。

付佳奥老师则引章太炎对“文”与“文学”的定义,明确文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或艺术形式的特性,其核心是独特的美学与情感表达,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正是通过爱情叙事去传递存在与情感,而非单纯传递历史、政治或哲学观点。付佳奥老师呼应杨晓河老师的观点,指出将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视为政治或历史小说是一种误读,忽略了其中文学的专美。其次,付佳奥老师提到要如何去看待“爱”,他引入佛理概念指出“爱”虽然无法具象化,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情感品质。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各专业的同学踊跃地表达想法、提出问题,杨晓河老师都予以了细致且专业的回答,师生讨论热烈,现场气氛活跃。活动最后,与会师生一起合影留念。至此,本次“吴宓读书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