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研究所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蔡显良教授讲座“从苏轼论书诗谈诗歌中的书法史”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2-05-20 11:4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19日晚7点,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教授应邀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东坡文化月系列活动进行线上讲座,讲座题为《从苏轼论书诗谈诗歌中的书法史》。本次讲座由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张兴成教授主持,主会场设在阅见书店,书法所师生在主会场聆听了此次讲座,另有近五百余位听众在线旁听。

讲座开始前,张兴成教授指出,以诗论文、以诗论书、以诗论画,是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一项悠久传统,苏轼不少的与书法相关的重要理念都是从诗中而来,简明扼要地点明本次讲座主题。蔡教授首先讲述了苏轼论书诗中的两大要义,一是“我书意造本无法”之“尚意”之意,蔡教授认为一个人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尚是与其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苏轼的“尚意”思想是由于他所具有的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两难人格”,并受道、禅两家思想的多重影响而形成的,从而在书法创作中,苏轼提倡“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处非我使”之“忘我”。二是解析了“点画信手烦推求”之“无法而法”。苏轼尚意虽注重主观情感的作用,提倡“率意”,但并非无法度的胡乱书写,其尚意是建立在深谙古法的基础之上的。苏轼崇尚古法的诗句也是多处可见的,如:“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4b13429abfe752d881c63744e3c9c7c.jpg

蔡教授同时指出在对论书诗进行研究时,不能忽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及其存在的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因此不能尽信诗,要透过语言表象看到内在的历史实质。在此基础上,蔡教授总结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论书诗的五个特点,一是象征式批评方法在宋代论书诗中的发展;二是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三是用典巧妙;四是以禅入诗,即宋代论书诗中常带有一种禅悟式的理趣;五是以议论为诗,这是宋代论书诗中的最大特点。

f1dc8e73a35eafc053202b8c9280c07.png


c2be0659648fbcc41a394e238d8db8f.png

通过回顾求学时的论书诗研究点滴,蔡教授分享了他在进行研究时的经验和方法。在黄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蔡教授在硕士期间就开始了对论书诗的研究,于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对唐、宋论书诗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论书诗的范围,蔡教授认为应当首先进行清晰的界定:论书诗应当是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作为创作主题的诗歌。其中包括纯粹评论书法之诗,亦包括那些虽是歌咏书家和文房四宝、内容却能涉及书法审美思想的诗歌,它必须要能够体现诗人的书法思想与观念。在对论书诗研究的意义上,蔡教授指出,论书诗研究为书法史的研究开掘了全新的研究材料。这在他近来新出的著作《诗歌中的书法史》中,就有着很好的体现。对此著作的编撰,蔡教授说目的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到更多书法家鲜为人知的一面,使得书家不仅仅是会写书法的纸片人,更是有血有肉,具有生活气息的人,从而引起大家的深刻思考。

278c6883ff467d9bd5000bff23df0e4.png

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兴成和曹建两位教授分别就论书诗的纪实性等问题向蔡教授发起了讨论。蔡教授认为,历史与诗歌需要进行比照的分析和解读,不能偏向一端,要透过诗性的语言去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要透过语言表象看到内在的历史实质,要了解清楚诗歌写作的背景与诗人当时的心理状况,了解诗性语言的真实意图,才能合理地进行引用与研究。

分享互动结束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最后,主会场全体师生以及线上听众对蔡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