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疫情当前,书写不止。壬寅四月,又是一年毕业季,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2022届毕业生通过精心准备,呈上多年所学,求教于社会。
博士生崔永昇老成持重,沉稳而不失锐气。其博士期间为《苏轼书法全集》团队核心成员,究心于《晚香堂苏帖》研究,创作与研究时得东坡启迪。其书法,篆隶楷行草诸体兼能,兼工篆刻。其篆书篆刻用功致力于和平一路,取师张一农,深得赵叔孺、方介堪、徐无闻一脉真传;楷书以唐楷、智永一路奠基,化用北碑,深得楷法真谛;行草由宋人上追二王,典雅之中多有神龙变化。
硕士生张夏云孜孜于书法十多年,致力于精微。其论文研究东坡书风碑刻三种,由一而多,深得学术旨趣。其书写内容多取自与论文相关者诗文,书体以行楷、行书见长,根基于智永、米芾上探二王,笔势澜翻,点画传情。
硕士生陈思棋本科为美术学,论文讨论东坡与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创作主题多与两者相关。其篆书以清人吴昌硕书风为底,行楷书取法赵孟頫、米芾,出之以文秀之笔;其绘画以东坡、与可为师,以竹画可见一斑。
硕士生许汉文本科为历史学,论文研究苏辙书法,于前人多有发明。其书写内容以东坡、子由唱和诗或苏辙诗文为主,书体以行草见长,取法明人而有董其昌、张瑞图风格,显示出其未来创作之多种可能性。
忝为其师,聊记数语,与诸君话别,请观者赐教。
是为序。
壬寅小满 申柳堂曹建于文化村
作者介绍
张夏云,生于1992年,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2022届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书法教育与实践方向)。师从曹建教授,张兴成副教授,同时受业于张一农、徐海东诸师。本科学习阶段受业于冯国飞老师。研究生期间参与横向科研项目《苏轼书法全集》编纂,负责古籍文本校对、法帖碑刻释文、苏轼书法字典编辑等工作。论文《苏符生平行实考》发表于于《三苏祠》2022年第2期。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外聘教师。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创作感言
学书初以褚河南《伊阙佛龛碑》《郑文公碑》等入手,行书学《圣教序》《二王手札》《文赋》等。因倾慕二王一脉帖学,故求学三年以来,先于吴昌硕篆书中探求浑厚恣肆的用笔、后于《智永千字文》及《书谱》上用力较多。今年始于行草创作上钟情于米南宫,故在展出的这批作品中,有研一研二学习《智永千字文》《书谱》时的习作,可以看做近年来的足迹之一,其余则多以米芾笔意为之。求学如同向桃花源进行探索,我虽不敏,愿能如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行行复行行,直到与“此中人”通会,挹得源头活水,方为不虚此行。今毕业在即,而笔力恨弱,强以拙作相呈,不胜惭赧,万望观者不吝,赐之教诲。
学书之余,好蓄古砚、古籍及金石拓本,然所谓好之而无力,未能多得。拙作《宋代苏轼书风墓志三考》以三组宋代墓志为主题,由一而多,以点及面,欲窥探苏轼所引领的一代书风在宋代社会各阶层中传习的盛况。在主要人物的交游圈中,涉及到有北宋宰相富弼之孙直柔与张元幹的诗酒唱和、范镇玄孙范仲芑与陆放翁等人的交往、以及苏轼在陕西凤翔府民众所留下的巨大影响。因此创作内容多与此有关。
书法作品
图1
作品名称:书陆游《昔从戎南郑日,范西叔为予书小卧屏,今二十有八年矣,怅然有怀》
作品尺寸:130*38cm
图2
作品名称:书元好问《论诗》
作品尺寸:138*20cm
图3
作品名称:百尺一亭联
尺寸:138*23cm*2
图4
作品名称:旧书佳客联
作品尺寸:尺寸:138*23cm*2
图5
作品名称:谁吹人唱联
作品尺寸:138*23cm*2
图6
作品名称:书张元幹词《鹤冲天·呈富枢密》
作品尺寸:25*50cm
图7
作品名称:书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作品尺寸:尺寸:25*50cm
图8
作品名称:《韵语阳秋》钞
作品尺寸:24*55cm
图9
作品名称:书苏轼《宿九仙山》
作品尺寸:27*39cm
图10
作品名称:书张元幹《宫使枢密富丈和篇高妙,所谓压倒元白,末句许予,尤非所敢,承谨用前韵叙谢》
作品尺寸:28*40cm
图11
作品名称:书张元幹诗《寿富枢密》
作品尺寸:25*45cm
图12
作品名称:书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作品尺寸:48*53cm
图13
作品名称:书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品尺寸:28*20cm
毕业论文简介
硕士论文《宋代苏轼书风墓志三考》,从目前所见约三十余方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苏轼书风特征的宋代墓志中,针对性地从中选取各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三组,加以详细地梳理探究。,它们分别是:
一、范镇家族后人所书的两方墓志(《殇女范仲蕴圹铭》、《苏符行状碑》)
论文附图1 《殇女范仲蕴圹铭》(局部)
论文附图2 《苏符行状碑》(局部)
二、富弼家族后人所书的四方墓志(《范氏墓志》、《富直英墓志》、《富直方墓志》、《富绍荣墓志》)
论文附图3《宋将仕郎富公墓志铭》(局部)
三、北宋末出自陕西商人家庭的施惠民为祖父所刊墓表。(《施宗庆墓表》)
论文附图4 《施宗庆墓表》(局部)
就社会阶层而言,范镇家族、富弼家族同属于士大夫阶层,而施惠民属于一般的商贾民众阶层;在两个士大夫家族中,富氏自富弼殁后处于式微进程中,而范氏则人才辈出绵延不绝,施氏家族则是典型的通过三代经商,培养子弟读书向学,涉足科举的商人之家。
就与苏轼的关系而言,范氏与苏轼属于“密接”,范镇及其家族与苏轼兼具知遇之恩、患难与共、秦晋之好等多重关系;而富氏则与苏轼属于“次密接”,三苏早年未能如愿得到富弼关注,等富弼殁后,作为一代文坛宗主的苏轼与富弼后人产生交集,并深刻的影响了富弼的家族后辈;至于施氏及其延请的一干墓志铭制作者,则与苏轼属于“时空伴随者”,苏轼曾在凤翔府为官,因此对当地产生了极大影响。
就地域分布而言,范氏与苏轼发源同在蜀地,为官于洛,靖康之后又回到蜀地;富氏发迹在洛,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靖康后宦游至福建;施氏则始终在陕西凤翔。
自以上三方面可见,所选三组墓志铭在社会阶层、与苏轼关系、地域分布上,皆有较广阔的代表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由一及多、以点及面的窥探苏轼所引领的一代书风在宋代社会中传习的盛况。通过对墓志相关人物生平、交游的考证梳理,发掘通常只见于政治史、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人物背后“苏轼书风传习者”的共同身份,及以其为中心而展开的“崇苏”的人际网络;通过对墓志书法的考察分析,或可窥见宋代书法史的另一侧面,看到宋人是如何理解、接受苏轼的书法风格;通过对苏轼书风“应用者”的立体考察,尝试看到苏轼的“书法式样”在社会上的传播与应用,进而追问其具有何种程度的意义。